数字化教育支撑未来人才培养——由北上广2023年工作重点 看未来教育发展

2023-02-17 作者:li8i9ue   |   浏览(163)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2023年开年之际,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公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均被列入了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和未来工作主要目标。

  北京市要求“充分发挥首都科教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加强人才引领驱动,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首都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上海市强调“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集成,进一步厚植创新驱动根基”。

  广东省则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域高中整体提升,促进教育公平”。

  在我国教育领域,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回望过去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根植在大工业生产的人才需求之下,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教育大变革极大的提高了教育效率,使得大规模、大众化教育得以实现,但与此同时,这种教育使人类走上了标准化、统一化、单一化道路,标准的答案、统一的节奏、单一的内容,极大地限制了人的个性化和自由性发展。

  过去十年间,我国教育正在努力冲破这种人才培养桎梏的屏障,教育面貌也在发生格局性变化。比如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但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对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去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首次单独开辟了一个独立章节论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首次提出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要求,为教育系统指明了接续拼搏奋斗的方向。

  教育如何发展,培养怎样的人才?从北上广等地2023年工作重点中,可以看到就是要将“坚持促进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两条主线落到实处。其中,推进教育数字化既是战略也是实现这两条主线的路径。

  关于教育数字化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理解为在 5G环境下,以互联网、物联网为载体,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过程。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初始于数据化,发力于网络化,加速于智能化。目前,我国的教育数字化正处于从网络化向智能化跃进的重要历史节点,把握好这个节点,对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步伐,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刚刚过去的2022年,可以看作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的元年,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迭代和完善,以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的发布,已经形成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袁振国教授指出,数字化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数字化教育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为人类第三次教育大变革的到来提供了变革的力量。数字化教育首先是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泛在学习新形态;其次是打破了一门课、一本书的局限,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为学习者广泛吸取和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第三是打破了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伴随数年不变的局限,通过各种学习社区的建立,交往空间大大拓展,从理论上讲每个人可以听取每位老师的课程,每位老师可以服务于每位学生;第四是打破了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可能。

  所以,教育数字化是对现有教育的改造,更是对未来教育的想象。当前,国家和地区都在建立智慧化的数字教育平台,期以能够让各教育和培训部门分享其专业知识,最佳实践和解决方案,促进话语沟通、共同创造和行动,鼓励信息共享,构成国家数字教育中枢。

  但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类教育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尚难形成资源背后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无法进行全视角跨学科的数字化学习引导。比如,平台资源持续演进能力不足的问题,袁振国教授建议要鼓励社会、企业、学校持续地贡献与优化教育资源。像英语学习和阅读资源,以iEnglish智能英语学习解决方案为代表的科技产品,就具备海量资源、生动呈现、智能测评、智适应推荐的特征,符合数字化教育和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

  技术和人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两翼,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双轮驱动。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杨三喜撰文指出,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单纯用技术和工具改进教学,更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各层面,推动学校管理、教学范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学习文化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更好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与支持终身学习。